法律声明 管理通道 沪ICP备09003012号 站长:admin
目前部分老师在为学生点评时,常常用上程式化的语言。如:“你的作文记叙较清楚,层次较分明,但语言欠生动,中心欠突出。”、“语句不够通顺,错字较多,望改正。”……
看到此类评语,学生必定无所适从,束之高搁,评语未能起到应有的效果。如何写作文评语呢?
笔者认为老师应当转变以往生硬的批语方式,用赏识的态度去对待学生的作文,以鼓励的口吻去书写批语,让学生乐于接受,明白优点与不足,产生强烈地写作欲望。
记得爱默生曾经说过:“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。”面对作文,老师首先应该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。学生在一两节课或更短的时间内写出一篇作文,对于小学生来说已经是他们的最高水平,如果老师“精批细改”,一味地指出缺点与错误,那么学生肯定会倍受打击,不断地否认自己的能力,写作兴趣也无从谈起。相反,如果老师采用赏识的态度去看待孩子,以鼓励的口吻去评价孩子,那将起到非常积极的教学作用。
鼓励并不意味着去“讨好”学生。当学生有缺点时,老师当指出其主要问题,不可过多,但要具有代表性。指出缺点时要注意以委婉的语句为主,正如德国学者雷曼麦说的:“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,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。”幽默,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,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况下了解自己的不足。
当然,写批语形式多样,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作文,写出最恰当的批语。现附上一些较好的批语与大家分享。
1、《这件事真让我难忘》的批语为:每个人都有难忘的事情,小作者选取了一次抱球接力赛来写,把当时热烈、刺激的气氛描写得十分出色,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。文章语言生动、活泼,使这场精彩的比赛更具现场感。同时在结尾,作者点出了“比赛的胜利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每位队员都用了自己全部的力气去比了。”是点睛之笔。
郝老师教师的评语可分三部分:一是写出了老师读文后的印象——身临其境。二是写出了作文的语言——生动活泼。三是写出了文章的亮点——“点睛之笔”。评语是以第三人称的口吻来分析的,均是鼓励的口气。
2、《这件事真让我难忘》的评语:小作者用真实、生动的心理描写贯穿全文,使文章情节一波三折,很有生活的气息,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,尤其是结尾处文章中心的提示,增添了文章的色彩,自然而耐人寻味。如果能将二三段叙述性的语言转化为描述性的语言,能把人物写得更活灵活现。
施伟老师的这段评语分三个部分。一是写文章的亮点,心理描写十分有感染力。第二是写结尾好,点题且耐人寻味。第三以委婉的口吻提出小作者的缺点。这样的评语很立体。
3、《这件事真让我开心》的评语:小作者选材独特,选择了“踩水塘”这样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来写。文章充满了童趣:和伙伴们比赛踩水,和伙伴们跳“水中舞”,和伙伴们扔去雨伞,唱自编的歌曲……童年的快乐尽显无遗。文章的结尾令人回味,虽然“我”被骂了,但还是很开心,因为踩水塘的快乐是成年人永远体会不到的。
孟慧老师的评语分两部分,一是讲小作者的文章充满童趣,并列举了小作者的事例。这样写很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,评语效果很好。第二部分称赞了结尾较好。同样引用了一些话。可见,在作文中不断地引用一些词句,能起到很好的交流促进作用。
4、再看看写水果的作文《石榴》的批语:小作者笔下的石榴外表漂亮,味道甜美,更特别的是,它还能叫人变得更加“细心”呢!这样好看、好吃、还能“养性”的水果,怎么能不叫人喜欢呢?小作者能写出这样生动有趣的文章,既源于他的仔细观察,又因为有丰富的想象力。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手法,形象地表现出石榴的特点,为文章添色不少。
郑老师的评语可解析为三部分。第一部分摘取学生作文词语来概括石榴的特点,并附上自己的喜爱之言。第二部分郑老师在分析学生的能力的习得原因,夸讲小作者仔细观察。第三部分指出作文中的明显的特点——比喻的运用。
综上评语可得出以下体会:
一、好的评语字数为一百左右。
二、好的评语一般分析两三个亮点。
三、好的评语均是鼓励为主,指出缺点以委婉的口吻。
四、好的评语评析时,常引用作文中的词句,让作者读来很亲切。
五、好的评语形式不拘一格。可以谈读后的感概、最大的亮点、修辞的运用、内容的概括、作者的能力、读后的收获、文章的结构、文章的描写情况、选材的视角……
六、好的评语语句很精美。
附:
富有童趣的文字、小作者自由尽情地表达、率真活泼的语句
新颖的写作形式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、脉络清晰、逻辑严谨
从中可见小作者的写作潜质、字里行间、真情流露、细致地描绘
使文章别具一格、文章的时代感使读者产生心灵的共鸣
文章没有华丽的词句,但语句通顺,结构严谨,取材合理,可谓朴实无华;
读了这篇文章,让人忍俊不禁,半路上冲出的程咬金……
愿你能早日实现你的人生蓝图。
小作者文章清晰,叙述完整,字字句句中透露出内心真实的情感,不禁令人叫好。
尤其是文中心理活动和动作的描写,生动、形象,值得一提。
小作者的奇思妙想在整篇习作中发挥得淋漓尽致。
小作者具有一定遣词造句、组织语言文字能力的功底。在开头和结尾能做到首尾呼应……同时他善于观察……
本文落笔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香蕉。小作者抓住其外形的奇特,通过比喻等修辞手法,把它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,让人垂涎欲滴。
转载请注明 (作者:上海市嘉定区徐行小学付小龙 来源http://www.xxxzw.com )
法律声明 管理通道 沪ICP备09003012号 站长:admin